服务热线
- 电话 : 0510-85138995
- 手机 : 13196546681
- 联系人 : 张先生
- 企业QQ : 2275439036
- 邮箱 : 2275439036@qq.com
- 网址 : www.deburringmac.com
- 地址 :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太湖大道2168号佳诚国际A座513
时间: 2024-10-26 18:46:10 | 作者: AG亚游九游會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2024年第17号)。科力锐参与起草的国家标准GB/T 32399-2024《信息技术 云计算 参考架构》正式获批发布,并将于2025年3月1日开始实施。
该标准是云计算领域的基础标准,对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具有顶层指导意义,该标准可为新形势背景下各行业建云用云提供基本指导,可以为制定云计算领域的其他标准提供参考。依据该标准公司能够更加科学、规范地进行建云与用云,助力行业用户在建云用云过程最大效能发挥云计算底座效能,支撑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目标。
科力锐作为灾备系统云计算架构领域的积极探索者和贡献者,深度参与了这一重要标准的起草与修订工作,为构建云计算的标准化蓝图贡献了智慧与力量。作为专题组成员单位,科力锐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多次参与线上线下讨论,积极贡献了新模型融入、数据安全性、数据可移植性、应用场景扩展等更新内容的智慧与经验,确保标准能够紧密贴合市场需求,指导组织企业高效、规范地构建和利用云计算平台。
.png vspace=0 data-resourcesrc=/capital/image/202410/21/6715bb92e4b09018c693df6f_m.png data-from=dams data-damsstoid=po6715bb94e4b09018c693df70 data-damslibid=capital data-width=4000 data-height=1760 id=img-6715bb92e4b09018c693df6f_m>
.png vspace=0 data-resourcesrc=/capital/image/202410/21/6715bb92e4b09018c693df6f_m.png data-from=dams data-damsstoid=po6715bb94e4b09018c693df70 data-damslibid=capital data-width=4000 data-height=1760 id=img-6715bb92e4b09018c693df6f_m
数智时代,云计算成为主流,成百上千台主机和TB级数据处理慢慢的变成了常态,对灾备体系的并发解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面对瞬息万变的敏态业务,需要即时调配灾备资源,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业务需求。且数据资产化政策要求不断加深,不但核心业务的复制任务不能停,而且要求备份数据资产长期留存。面对挑战,传统一体机显得力不从心,科力锐凭借其前瞻性的洞察,率先将云计算架构和灾备体系深层次地融合,推出了业界首个分布式架构灾备系统。该系统集成了云计算架构的高可靠、高可用、高性能和易扩展特性,为数据中心灾备区、第二数据中心及容灾数据中心等场景提供了灵活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国产化建设成为主旋律,“2+8+N”体系全面推广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至战略决策。面对面对不可控的国际环境与国内信息安全需求,国产化替代成为关键,国产/非国产混合架构数据中心成为必经阶段。科力锐与时俱尽,发展一云多芯架构,可将X86、C86、ARM等不同架构主机任意组合,全面兼容适配国产CPU、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应用,为国产和非国产应用提供全景统一灾备全流程保护。该方案不仅可提供混合CPU架构容灾资源,而且在全面国产化时,只需将集群中的X86服务器替换成国产服务器就可以实现灾备任务及历史备份数据的平滑迁移,无需中断保护和重做任务,保护投资,降低TCO。科力锐的这一创举,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对企业自身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深度挖掘与展现引领行业向自主可控的未来稳步前行!
在此次国标的编撰过程中,科力锐作为专题组成员单位,依托长期在云计算架构下灾备产品研制和技术积累的深厚基础,结合对云主机、云数据库、云存储等全流程灾备的丰富经验,为云计算参考架构中的云间迁移及混合云灾备建设提出独特见解,获得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云建设与应用专题工作组的高度认可。
展望未来,科力锐将踔厉奋发,不仅深化自身在灾备云、容灾云领域的技术探讨研究,更将积极投身于有关标准的制定与生态体系的构建中,逐步推动云计算、云灾备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护航千行百业,共绘数字化转型新篇章!
上一篇:重磅发布!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规范系统第二批规范正式对外发布_通讯国际网
下一篇:数据中心散热需求大幅度增长 液冷技术未来发展前途广阔